俗人斋

搜索
热搜: 建站
这里是一个私人的根据地,想进入小圈子的就快来注册吧!
立即注册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导航
查看: 635|回复: 2

[推荐分享] 好书推荐《普京的盗贼统治》

[复制链接]

6

主题

32

帖子

2万

积分

洞悉因果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3415

千山暮雪

威望
4600
金钱
9553
贡献
4630
Akane 发表于 2022-12-5 11: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utin's_Kleptocracy.jpg

《普京的盗贼统治:谁拥有俄罗斯?》(Putin's Kleptocracy: WhoOwns Russia?)
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作者凯伦·戴维莎(Karen Dawisha),美国政治学家。她已于2018年逝世。

贫富悬殊的俄罗斯
弗拉基米尔·普京在2000年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时,曾誓言要约束1990年代崛起的国内寡头们。十多年后,垄断和腐败却依然在俄罗斯横行无阻,甚至愈演愈烈。

根据OECD组织2007年发布的《俄罗斯联邦经济调查2006》,俄罗斯每年用于贿赂的成本高达3000亿美元;相比之下,俄国政府于2007年投资于医疗、教育和农业的一大批“国家级优先项目”,合计投入仅约80亿美元。瑞士信贷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2013》显示,俄国的贫富悬殊程度远超中国、印度、巴西等其他发展中经济体;110名亿万富豪控制了35%的国民财富,他们的资产填满了欧美的银行金库。根据俄罗斯央行2014年的官方报告,俄国在2005-2014年发生资本外逃累计约3350亿美元,仅2014年第一季度就超过500亿美元。

在这本书2014年出版的时候,普京的朋友们已经几乎占领了2013年福布斯俄罗斯富豪榜。这些亿万富豪的崛起,基本上是通过垄断市场获利。他们无需竞标,就从政府直接领取一个又一个利润丰厚的政府项目合同。得益于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少人在能源、矿产行业成为全球性的巨头。在这种官商勾结的过程中,许多政府官员也一跃成为千万富豪。尽管政治人物收受贿赂和礼金的现象在任何国家都还没有绝迹,但在俄罗斯的生意模式中最令外人惊奇的是,这批“精英”几乎不避讳公开谈论这种行为——例如普京时常对外强调朋友们的“忠诚可靠”,而朋友们则会强调自己承担着“责任”、以及有多么重视普京的“友谊”。

大众眼中的普京
长期以来,欧美学术界流传着一种颇有影响力的观点,即认为普京政府只是在探求公正和民主的道路上“暂时迷失了方向”,而普京本人则是在与一大群寡头的长期博弈中“偶然地、被动地”成为了独裁者。在社会舆论界,更是不乏对普京的颂扬之声——包括普京自传《第一人》在内的一批材料,将普京描绘成一个聪慧勇敢、清廉坚忍、一心报国的圣徒般的男人,宣称他在1998年俄罗斯经济危机的乱局中,凭能力得到赏识、随后临危受命当选总统、并终将“复兴”俄国。

凯伦认为,这些错误观点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咎于欧美政府对普京的长期妥协。欧美驻俄官员对于普京一伙的贪腐手法(无论在他2000年当选总统之前还是之后)可谓心知肚明。早在2007年,CIA就已经追踪调查了普京及其密友们隐匿的私人财富网络。普京在俄罗斯压制公民的出版、集会、言论自由,将抗议者关入监狱或精神病院、甚至暗杀,在世人眼里并不是秘密……但欧美政府依然选择了保持沉默。直到2014年俄罗斯出兵吞并克里米亚,美国和欧盟政府才首次点名制裁了普京和他身边的一批俄罗斯“精英”,对这些人的海外资产实施冻结。普京政权的实质是盗贼统治,从这时起,才真正成为一项公开的社会议题。

在这本书中,凯伦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出普京一伙人聚敛钱财、掌握权力的全过程。我们将看到一大批俄罗斯“精英”是怎样与普京相遇、并随着普京的平步青云而鸡犬升天的。

前苏联的崩溃,寡头的崛起
从1970年代起,前苏联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石油赚取外汇,为此建立了一批海外的硬通货基金——它是前苏联黄金和外汇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用途由苏共决策,包括进口粮食和技术、支援外国友好政党的活动等;账户的实际管理则由KGB(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在戈尔巴乔夫任内,KGB不断削减交回国内的资金比例(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新思维”改革),转而暗中设立了一大批海外合资企业。在1991年叶利钦解散苏共后,KGB海外职员与苏共的官方联系中断,许多海外资金(至少数百亿美元)直接销声匿迹了。

而在苏联崩溃、国内资产私有化的时机,这些账户又重新活跃起来、大肆低价收购资产——由此诞生了后来俄罗斯的绝大多数寡头和商业银行。这些账户主人的“致富计划”急需勾结在俄罗斯新政府中身居要职、又与他们“志同道合”的官僚,以获取法律和政策的庇护。年轻的地方官、前KGB特工弗拉基米尔·普京,正是其中一人。

普京“圈子”的雏形
一般认为,普京于1975年加入KGB,并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接受了为期一年以上的培训。在列宁格勒,他结识了谢尔盖·伊万诺夫(Sergey Ivanov),尼古拉·帕特鲁舍夫(Nikolay Patrushev)等同乡。在1985-1990年期间,普京在东德的德累斯顿市担任情报职务,又结交了尼古拉·托卡列夫(NikolayTokarev),谢尔盖·切梅佐夫(Sergey Chemezov),叶夫根尼·什科洛夫(Yevgeniy Shkolov),马蒂亚斯·沃尼格(Matthias Warnig)等KGB或Stasi(东德国家安全部)官员。这些人形成了普京早期的“圈子”。

普京在1990年5月返回列宁格勒、开启他的从政生涯之后,立刻着手将自己的“圈子”扩展到情报局(GRU)、共青团、法律界和商界。他在1991年6月成为圣彼得堡(原列宁格勒)外事委员会主任,负责核发企业许可证、审批全市的进出口货物等——这种职位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又鉴于当时政权不稳、法规模糊、市场上囤积居奇造成物资紧俏,普京的外事委员会几乎享有“先斩后奏”的独断权力。在这一时期加入普京手下的人,主要聚集在他的外事委员会里面。书中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包括普京的法律顾问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Dmitriy Medvedev)、行政助理伊戈尔·谢钦(Igor Sechin)、农业主管维克托·祖布科夫(Viktor Zubkov)在内的核心11人。这些人在后来都担任俄罗斯政府高官、国企领导,或成为行业巨头。

谈到普京的“圈子”,就不得不提俄罗斯银行(Bank Rossiya)。这家银行1990年6月成立于列宁格勒。普京的外事委员会刚一成立,就立即安排市政资金与俄罗斯银行等机构先后成立了数十家合资企业。到了1995年前后,俄罗斯银行已成为普京的外事委员会的主要资管平台。普京在1996年与这些合资企业中的几名“亲密伙伴”(其中包括俄罗斯银行的创始人、亦是后来的第一大股东,尤里·科瓦利丘克YuriyKoval'chuk)一同组建了名为Ozero的财产联合,并在列宁格勒州银行开立了一个不透明的共有账户。利用这个账户,普京可以一边享受小团体的“共有财富”,一边宣称自己从未收取过献金。

俄罗斯银行的实控股东始终是一小群人。这家银行显然是普京“圈子”与其他犯罪集团的交际与合作平台之一。书中第三章详细列举了普京一伙在圣彼得堡期间各种经济犯罪的调查材料,包括:从颁发许可证中牟利,合同诈骗牟利,作为监管者在赌博业中“插干股”,参与房地产业洗钱等等,不胜枚举。其中当然也包括著名的、令普京遭到市检察院正式指控的1991年贱卖石油、合谋私吞款项一案。在此案中与普京合谋的炼油企业主,正是俄罗斯银行的股东。跨国贸易巨头贡渥(Gunvor)集团的创始人之一,格纳迪·季姆琴科(Gennadiy Timchenko)也是俄罗斯银行的股东——他在全球能源市场的活跃离不开普京的支持,而普京也很可能从贡渥集团得到了分红。股东中的弗拉季斯拉夫·列兹尼克(Vladislav Reznik)和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夫(AlekseyAleksandrov),后来均担任国家杜马议员,并作为后来的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创始人团结在普京身边。书中罗列的股东名单还很长,这家银行正是普京身边“精英圈子”的一个缩影。

普京在莫斯科的“经营”
普京经营“圈子”的能力是惊人的。在到处是党同伐异的俄罗斯,他能将不同的“圈子”维系在自己周围,令每个小圈子里的人都尊重他的地位。他成功地用权和钱奖励那些跟随自己的人,也严厉惩罚那些不跟随的。1996年,在普京的上司,圣彼得堡市长阿纳托利·索布恰克(Anatoliy Sobchak)竞选连任失败后,圈外人大多猜测普京的政治生涯也即将遭受重大挫折。但事实上,普京几乎立刻就在莫斯科的总统办公厅和资产管理局谋得了一连串关键的高级职位。根据书中的举证,任命普京的莫斯科官僚们,包括总统叶利钦、资产管理局局长帕维尔·鲍罗廷(Pavel Borodin)等,显然与普京早有经济往来。将普京任命到资产管理局,很可能就是看中了普京操弄商业市场的“实战能力”。

书中第四章详细分析了普京在莫斯科的行动。一方面,他“遥控”留在圣彼得堡的亲信们(许多人依然掌握着市内的关键职位),继续经营他的政治经济关系“基本盘。另一方面,他通过鲍罗廷的引荐,接触到总统叶利钦的核心圈子,包括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iy),瓦伦汀·尤马舍夫(Valentin Yumashev),亚历山大·沃洛申(Aleksandr Voloshin)等人,并逐渐与这些人建立起私人合作。在叶利钦被贪腐丑闻缠身,并因1998年经济危机威望大跌的同时,普京在“圈子”里的地位则不断上升。

1997年3月,普京被任命为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兼资产管理局控制总局(Main Control Directorate)局长,负责监管联邦各州的财政和预算纪律。在这个职位上,他参与掩盖了许多财政丑闻,包括圣彼得堡检察官针对索布恰克及他本人的贪腐调查——普京对索布恰克的及时“营救”(秘密安排包机,将索布恰克一家送往巴黎),使他巩固了小圈子内部的信任。

1998年5月,普京升任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分管地方经济。在这个职位上,他有机会与各地的联邦州长建立关系。在后来的总统大选中,普京得到了其中一些人的大力支持。

1998年7月,叶利钦授予普京联邦安全局(FSB)局长的职位。普京迅速将他在KGB的老朋友们、以及在圣彼得堡的大量亲信带入莫斯科,安插在关键岗位上,巩固自己的权力。圣彼得堡检察官曾经提交给中央的针对普京贪腐的检举材料,就在这时落入了普京本人手中。在这段时期,颇受议会各党派和俄罗斯选民欢迎的总理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Yevgeniy Primakov)依然在坚持弹劾总统叶利钦,并将矛头指向叶利钦的亲信别列佐夫斯基(寡头、黑手党大佬)等人。普京显然暗中协助了别列佐夫斯基等人——他令FSB拒绝配合普里马科夫的行动,并开除了试图调查黑手党及其“保护伞”的中校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此人于2006年被钋-210毒杀)等FSB职员。普京还积极阻挠总检察长尤里·斯库拉托夫(Yuriy Skuratov)对叶利钦和鲍罗廷Mabetex贪污案的调查和起诉工作。

叶利钦和他背后的寡头们,显然体验到了普京的“可靠”。1999年3月,普京被任命为安全委员会(Security Council)秘书,这使他有权掌握一切国内外安全情报。这时的局面是,议会即将就弹劾叶利钦进行表决——在叶利钦团队数次拖延后,日期定在5月15日。叶利钦团队(包括普京)很可能积极利用、甚至助推了车臣的动荡局面,作为争取留任总统的策略。根据谢尔盖·斯捷帕申(Sergey Stepashin)的证词,从3月起,普京等人就在筹划针对车臣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3月19日的爆炸恐袭发生后,普京和斯捷帕申立刻赶往现场,代表联邦政府给出了强硬的表态。

总理普里马科夫坚持反对在经济困难时期增加军费支出。他原本正在与车臣首脑协商打击犯罪的地区合作,但3月19日的恐袭和普京的强硬声明破坏了这项合作。3月下旬,总理普里马科夫的重要支持者,包括内务部队指挥官帕维尔·马斯洛夫(PavelMaslov)、总统办公厅主任尼古拉·博尔久扎(Nikolay Bordyuzha)等均遭解职。5月13日,总理普里马科夫被解职、由斯捷帕申接替;叶利钦团队又突然提交了针对车臣的战争计划——这些变故临时出现在议会面前,成功扩大了议会内部的分歧,最终在5月15日的弹劾表决中,叶利钦以危险的票数侥幸“逃过一劫”。

普京走向权力巅峰
对于寡头们而言,叶利钦已经“难堪大用”,但来自“祖国-全俄罗斯”(Fatherland-All Russia,缩写OVR)政党联盟的威胁正在迫近。这些人(包括普京)都毫不怀疑,一旦OVR和共产党在选举中赢得多数票、成功组建联合政府,他们肯定会被送进监狱。因此,一方面,寡头们加紧挑选新的政治伙伴——相比斯捷帕申,他们最终认定普京掌权更能保障自身利益,于是8月斯捷帕申政府班子倒台,普京被任命为总理、并成为叶利钦唯一指名的总统候选人。另一方面,寡头们积极煽动车臣冲突升级,作为随时中止大选的借口——书中援引的一批间接证据显示,8月底由沙米尔·巴萨耶夫(Shamil Basayev)领导的约2000名车臣激进派武装人员对达吉斯坦的袭击(这被视为第二次车臣战争的开端),很可能得到了来自别列佐夫斯基的资助;而普京早在7月已从车臣政府多次收到了袭击情报,却放任袭击者们扫荡村庄、并在后来顺利撤回。

8月16日,国家杜马仅以233票(必要票数226票)批准普京出任总理。此时普京在俄罗斯民众中默默无闻。而OVR的候选人,原总理普里马科夫和莫斯科市长尤里·卢日科夫(Yuriy Luzhkov)在民意调查中已经拥有最高的支持度。书中第四、五章回顾了普京与寡头们在克里姆林宫的联盟如何逆转局势、顺利掌握大权:
1. 通过政府和众多“圈子”的影响力,掌控了电视、收音机等主流媒体,用大量节目包装出普京有能力、有理想的完美形象。
2. 在国内多地制造爆炸恐袭、声称是车臣所为,以此点燃人们的恐慌和复仇情绪。普京既全权代表政府强硬打击车臣、并取得胜利,已是国内的头号“爱国者”;他又能代表政府出面安抚民众,进一步收买人心。
3. 渲染OVR候选人普里马科夫的健康问题和卢日科夫的贪腐嫌疑,用毁谤破坏大众对他们的信任。
4. 选举舞弊。将第一大党共产党的大量得票篡改为支持普京的团结党(Unity)的得票,使得在1999年12月议会选举上,团结党超过OVR成为议会第二大党——这几乎立刻为普京排除了最大的威胁OVR。在随后的2000年大选中,凭空多出了130万张选票,这显然与人口统计数据相矛盾——普京以此击败了共产党的候选人根纳季·久加诺夫(Gennadiy Zyuganov)。
5. 安排叶利钦在12月31日突然辞职,这样就依法将大选时间从2000年6月提前至3月,打了反对党派们一个措手不及——他们已没有时间来组织有效的抵抗了。

普京在表面上支持民主,实际则大肆破坏民主。在他的竞选历程中,毫无疑问地滥用了政府的行政权力。而且,经由一大票权贵的鼎力支持,他操纵了媒体和舆论。在胜利的天平渐渐向普京倾斜的过程中,普京还使用了恐吓手段。他奖励了那些较早投向他的阵营的人,惩罚了那些坚持与他竞争的人——这些人要么从政治舞台上消失,要么彻底屈服、成为普京的政治傀儡(被戏称为“御用反对派”)。

书中第六章回顾了普京在2000年5月就任总统后的头100天里的行动。他几乎立刻就开始安插亲信、压制独立媒体。几乎所有政府决策都由他身边的小圈子决定。他并没有按照竞选承诺“消灭寡头”,而只是以集权国家的名义“驯服”了寡头——寡头们曾经将叶利钦当作傀儡、在克里姆林宫为所欲为,现在他们至少需要尊重普京个人的权威、为普京提供足够有诚意的“分红”。凯伦在书中论证说,普京显然从最初就计划好建立独裁统治,而且从结果来看,他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笔者写在最后的话
这本书在学术举证上是较为严谨的,这允许读者朋友们自行查证书中引用的各种直接、间接证据,对比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从中摸索历史的真相。

我分享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俄罗斯贫富悬殊的义愤。直至2022年的今天,普京依然以“爱国”和“团结”的名义把持着国家权力,却一味袒护巨富,并且自己也享受着与全球顶级富豪别无二致的、被游艇和豪宅环绕的奢华生活。归根结底,顶级富豪的涌现,就是人类社会在制度设计上已经犯下了大错的明证。

普京,在以党同伐异为核心技能的权力游戏中,是无可置疑的大师。他以自己的意志,在俄罗斯建立起相当稳固的盗贼统治——但我无意将这种统治机器的形成归咎于普京一人。事实上,假如人们持续妥协,抛弃人人平等的信念、放弃透明监督的权利、放任党同伐异的游戏规则来主导整个社会……那么,不只是在崩溃后的苏联,而是在任何社会,都终将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普京。

大多数人都早已习惯了妥协和忍让。但如果人们回顾历史、看清妥协和忍让的长期恶果,或许人们的想法和行动会有所不同——这是我分享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

(写于2022年12月4日。作者的其他分享,请见微信公众号:只谈贫富差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31

帖子

2万

积分

洞悉因果

High Templar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1195

千山暮雪霜寒仙境七彩神话论坛元老星尘契约长乐未央亘古刻痕任我心意星际争霸II人理存续暗黑破坏神IIIDotA2PhotoshopAfter EffectPremiereAuditionDreamweaverMayaNuke冰雪学徒紫玉慕君长空白隼柠檬飞天刺客信条

威望
4341
金钱
7392
贡献
4560
QQ
透明的星尘 发表于 2022-12-14 11: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倒是可以在论坛上留个底,公众号太敏感了。
感觉俄罗斯有点像解放后几十年的中国?
用科学造福社会,
用艺术渲染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2

帖子

2万

积分

洞悉因果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23415

千山暮雪

威望
4600
金钱
9553
贡献
4630
 楼主| Akane 发表于 2022-12-15 01: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透明的星尘 发表于 2022-12-14 11:09
倒是可以在论坛上留个底,公众号太敏感了。
感觉俄罗斯有点像解放后几十年的中国?
...

嗯,我已尽量尝试写得委婉些,但现在言论警察太多了,而且容忍度越来越低。这篇本来连公众号平台都审核通过了,结果发出来几个小时后,被用户举报屏蔽...

与其说像某段时期的中国,不如说传统社会在这方面都很相似。既然至少90%的大众都是不问政治、一团散沙,那么,只要少数人成功地党同伐异,就能掌握大权。普京一伙是这样,太子党/改开新贵/官僚特权阶层...之类的小团体也是这样。

与此相对,现代的政治民主,是强调大众的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俗人斋

GMT+8, 2024-5-2 15:44 , Processed in 0.019309 second(s), 23 queries .

Copyright © 2018 俗人斋 | Ellie Zheng

Powered by Discuz! X3.4 & Legend of 7 Color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